我的位置: 晉江市文化館 > 非遺保護 > 晉江市級 >正文

          【晉江市級】傳統技藝——閩南金蒼繡

          晉江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06-18 09:15

            金蒼繡與唐 時“蹙金 繡”工藝有一脈相承之處,宋元之際,泉州古城內便悄然出現了許多專售刺桐繡的繡鋪;明清時期,泉州地方戲曲日漸興盛,繡制戲服、道具需求量不斷增加,刺繡業也達到繁盛,尤其到了清末民初,泉州當地的繡鋪便已達數十家,其中,道光二十九年間開設在承天巷內的“得春堂”繡鋪更是名揚四方。是明清以來流行于閩臺、東南亞等地的繡品。

            自古以來,金蒼繡繡品多用于宗教,主要有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此外,高甲戲、歌仔戲等戲服、喜慶的繡幛等也有使用金蒼繡。泉州城內的刺繡工人一度達到數百人,產品銷往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

            金蒼繡,也稱盤金繡、金蔥繡,繡品是在羅緞的底子上面用金絲線繡出各種美妙的紋樣,是閩南泉州獨有的刺繡技藝,多用于宗教用品。主要有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等,朝服、戲服(包括木偶戲衣)、喜慶繡幛等也有用金蒼繡的。其中,尤以龍蟒桌裙最能體現金蔥繡的特點和工藝,龍蟒圖案立體感強,龍頭等部位突出,鱗片可以片片立起,栩栩如生。此外,一些婚慶和壽筵等場合也用金蒼繡品裝飾。

            泉州金蒼繡傳承了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時“蹙金繡”工藝相同,用繡線拼成花紋圖案固定在繡底上,以顯示“高花”。有學者稱,唐代的蹙金繡只在古代文獻和唐代的詩詞中提起過,它的工藝早已失傳。而在泉州,金蒼繡,依然傳承與蹙金繡工藝相同的刺繡技藝,是民間織繡藝術的活化石,它有力地佐證了閩南織繡文化的歷史源流。泉州金蒼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色彩鮮艷,立體感強,有鮮明的泉州地方特色,富有重大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泉州金蒼繡技藝,主要用于閩臺宗教繡品,在臺灣地區有重大影響,見證了兩岸交流的悠久歷史。

          標簽:晉江|市級|非遺|項目|閩南|金蒼繡
          編輯: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