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級】傳統技藝——閩南紅磚傳統燒制技藝
磚的制作與使用在中國歷史悠久,因制磚技術與粘結材料的限制,直至明代,才開始大量用于民居等一般性建筑。中國傳統磚依據顏色分為青磚和紅磚,只有閩南沿海地區大量使用紅磚,也稱“紅料”,其色彩鮮艷,鋪貼形式多樣,辨識性高。閩南紅磚傳統燒制技藝主要分布于晉江磁灶,其有“中國陶瓷重鎮”的美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其境內丘陵起伏蘊含豐富的的高嶺土資源,梅溪穿流而過,制陶歷史可追溯至西晉武帝泰始元年,據《西山雜志》記載: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由江南人來業于陶。至南朝、隋唐以后施加工藝,釉彩青綠、青瓷各色。到宋代時已遠播世界。
據《泉州瓦窯業調查紀要》載,1924年,李功藏重修泉州文廟時,拆下的紅磚瓦上都印有“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字樣??梢?,泉州建窯燒制紅磚的歷史可追溯至北宋徽宗,至今歷時九百余年。王世懋《閩部疏》說泉州、漳州地區“民居皆儼似黃屋”,表明閩南明代建筑使用紅磚已較為普遍。
閩南紅磚傳統燒制技藝主要位于磁灶瑤瓊村,系磁灶鎮傳統陶瓷產業區?,幁?,俗名窯頂,意為窯爐上方,可見瑤瓊自古就有生產陶瓷磚瓦的歷史。據述,民國時期磁灶瑤瓊村便有瓦窯數座,皆為私人瓦窯,解放后瓦窯收歸集體經營。當時有幾大瓦窯區,一是溝頭一帶,二是瑤瓊一帶,三是官橋一帶。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建筑形式變化等因素影響,現代瓷磚逐漸替代了傳統手工紅磚成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傳統紅磚瓦銷量銳減,所以溝頭和官橋的瓦窯群便逐漸減少生產直至停產。
磁灶瑤瓊現存有燒制傳統閩南紅的窯爐2座,主要生產傳統閩南特色建筑材料,包括福興磚,泰興磚,中興磚,火佃磚,釉甓磚,釉面磚,紅瓦等。一直堅持用傳統工藝制作,手工釉面、手工裝窯、柴火焙燒等。從制坯到成品磚出窯,前后大約需3個月時間。產品主要用于古建筑保護修繕或重建,以及具有閩南特色的市政工程等,例如晉江市五店市閩南傳統街區保護開發項目,蔡氏古民居,泉州市區古街重建如涂門街、城西路、泉州迎賓館、東湖公園、西湖公園,以及泉州地區傳統民俗建筑如宗祠、寺廟,像少林寺,天后宮,龍山寺等。
閩南紅磚建筑是泉州古城悠久歷史的見證,是閩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重要載體之一,同時也是反映海峽兩岸同根同源重要的代表性例證,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保護好閩南紅磚傳統制作工藝對閩南紅磚文化的傳承以及泉州古建筑的保護具有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