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級】傳統技藝——西園官前竹籃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并編織成各種生活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是農耕文明的一種記憶。竹編行業歷史上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托的師徒關系,一般做生活用品、農業用具。
晉江市西園街道官前柯厝竹籃,俗稱“斗籠”,是晉江的一個地方名產,盛水不漏,輕便耐用,深受用戶喜愛。官前柯厝竹籃中的“米籃”至今仍在生產,由于米粒小,對竹編的精細度要求高。官前竹籃暢銷海峽兩岸,尤其是漳州、泉州、長泰、金門等地。過去,泉金兩地家家戶戶幾乎都曾擁有過官前柯氏竹制品。
官前柯厝竹籃的毛竹編織技藝,由明嘉靖年間柯氏第七世柯隱泉從詔安帶回官前,此后成為官前柯氏一個主要的生存技藝。各戶以家庭作坊方式,用毛竹編織技藝經營生產。官前柯氏自習得毛竹編織技藝后,立誓工藝傳裔不傳外,傳媳不傳女,本村技藝400年來不間斷傳承。1954年,官前村成立有集體企業官前竹器社。“官前竹籃”的原材料以毛竹為主,生產竹籃、竹什等多種產品。
官前柯厝竹籃的主要技藝流程為:材料處理、編織“圍墻”和收“沿口”三個階段。材料處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編織就是用篾子編成各種產品,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補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編產品更加美觀、精致、順手、耐用。“柯厝竹籃”一般以打底六角、編身圓形為主要特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受到金屬制品、塑料制品的沖擊,官前“柯厝竹籃”由原來家家戶戶有作坊生產,至今僅剩兩三家,學竹編技藝的年輕人更是幾乎沒有。
官前社區至今還堅持這一祖傳手藝的老藝人西園金桔竹什店柯沂南,從事竹編已近70年,他與兒子柯金桔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中,堅持傳承傳統柯厝竹籃手藝。目前,還保留制作竹籃產品中較有難度的“米籃”手藝。柯厝竹籃這一傳承了四百多年的傳統技藝目前正面臨著瀕危的局面,亟需政府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