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級】民俗——送王船
鎮海宮坐落于臺灣海峽西岸的深滬灣畔,在國家地質公園和海底古森林保護區范圍內,北望永寧姑嫂塔,東瞻深滬圣鎮山,西靠施瑯石雕像,南觀圍金炮臺山,靈脈地設,環連沿海大通道,交通便捷,是泉州十八景之一的組成部分。其發祥地—晉江沙崗土地寮(今屬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華峰鎮海宮),斯宮歷史悠久、蘊含深厚、香火長盛勿替。
相傳清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古歷四月十八日,深滬灣沙崗寮海上漂來一艘船被宜富寮鄉民施至藝發現,由當地民眾把船拾回,但見船頂設有香案,供奉十三位王爺神像,附敕書一卷,旁列旌旗彩排、刀槍劍戟、肅靜回避、記載著十三位元王爺代天巡狩,奉玉皇意旨,監察民間善惡,里人見之確認王爺出巡,做水路大焦,把王船送出,漂入沙崗寮海面,經民眾商討意欲把王船送出,擇日在海灘設攤行送,執料送船時每每風返船道回,數次依然。經執事人事在海灘頂呈香案信杯,連翻三杯,得悉此王船意欲鎮住此福地,鎮海安民、揚善懲惡,鄉民敬之把王爺神像寄于樹王宮供奉。
改革開放以來,因落實宗教政策,古地煥發生機,鎮海宮送王船王爺文化是道教優越的道德觀念,信仰神恩,聲蜚海內外,信眾入宮朝拜絡繹不絕,每逢圣誕人山人海,車馬成龍。經諸鄉紳賢達倡議于2014年翻新擴建鎮海宮,用地50余畝,建筑群體雄偉壯觀,配建船公殿、迎賓樓閣,建筑分為四大功能區,即奉祀宮廟區、廟會活動廣場區、辦公接待場所區、休閑健身區。鎮海宮前殿主額“鎮海福地”四個大字乃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會會長黎遇航所題,送王船王爺信仰威震遠洋,遍布海內外,分宮于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增強了兩岸三地及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在宗教界素具影響,得到政府認可,于2003年經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批準為宗教開放活動場所,于2007年經晉江市人民政府批準為文物保護單位。








